(《论语·为政》)还说: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,在外面要尊敬兄长。
这个原理被张祥龙称之为二对生:这些关于太极的表述中最关键处是一个二项对生、相辅相成的发生结构,可简单称之曰‘二对生的结构。以心之虚灵不昧,固原亦兼通有理与无形二义也。
一是朱熹的解释,以理为太极,以理具于心,解释心为太极。禀赋说的意义在于强调心所具有的实体性内容,即道德性的善、道德性的天理。[20]以上三种说法又略有不同。在朱子那里二者并非是分裂的。14胡渭也继承了朱子的环中说和俞琰在人为心的补充,但是更将中与极字相联系。
[24]而后学诸家以心为太极来说禀赋,便有混淆心性关系之嫌。30当然,贺麟之所以会如此理解太极,恐怕与他将朱子的太极与黑格尔的绝对加以类比有关。荀子的君子之论,在其论说中也有不少。
而孟子所说的生,我所欲也。他又说:若使天下兼相爱,国与国不相攻,家与家不相乱,盗贼无有,君臣父子皆能孝慈。求善居而不处仁者之里,不得为有智之也。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
《礼记·射义》篇中就阐明了射礼在道德养成方面的实践价值。而凡天下祸簒怨恨其所以起者,都是以不相爱生也,也因此是以仁者非之。
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简言之,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与规范性观念的很多方面,也就是以人之为人、家之为家、国之为国、世界之为世界,作为人类存在依据的生命法则、生存法则、交往法则、存续法则以及人类共有的道德,总有其精神价值和实践意义,值得我们传承、发扬和践行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运于掌,体现出了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思想。墨子和荀子论修身之道 墨子也有对君子德行的表述,如《墨子·修身》: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,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,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。
综上所述,古来的思想观念固然会有许多方面随着历史发展、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演进而被时代所超越。这些都是讲,道德标准不同的人,其所注重的价值和生活意义也是不同的。同时,墨子进一步主张,若将欲求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,就要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当若繁为攻伐,此实天下之巨害也。可以说,在以仁为道德追求的君子那里,与世无争也是一种行为表现。
可见,君子观在先秦诸子思想学说中有着很多表述,归根到底,都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的典范和楷模性的表述。这或许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场面的一种担忧、描述及写照。
仅以当时的君子观和天下观而论,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,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这也是君子道义责任担当的一种表现。
先秦是中国早期思想史上一个活跃而辉煌的时期,中国传统社会以道德为本位的核心观念体系形成于这一时期。但是,其中很多思想与精神,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,依然有着跨越时空意义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。这堪称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观。从个体道德修养的教化养成,到以家庭、家族、宗族为社会基础,再到国家层面的施政治理,再到天下的和谐太平大同,构成了中国早期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想诉求。诸子的百家学说,争鸣之中往往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各种思想主张于包容中显现出融汇、融汇中显现出包容。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,就是君子应有的道德气质。
在孔子眼中,这样的士是不足以称为君子的。推而言之,孟子所指摘的诸侯国之间以邻国为壑的现象,在他看来是侵害他国利益的不道德行径。
就重视个人修养、为德好学的君子观而言,孔子最有名的教诲是对子夏说的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《诗经》有云: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,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子贡又问君子,孔子回答说: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
做君子不做小人,就成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。在孔子看来,君子在物质享受上也是有所约束的,既能够安贫乐道,又重在道德之行的学习与实践。智仁勇也就是君子之道的集中体现了。比如,孟子说,人的羞耻心是十分重要的:人不可以无耻,无耻之耻,无耻矣,耻之于人大矣。
涉及义利的价值取向时,孔子又说: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孔子就说过行己有耻为士的标准。
不得志,独行其道,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君子所持的一种社会责任与理想抱负。相应地,《礼记·中庸》进一步说: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,君子遵道而行。
本不固者末必几,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,源浊者流不清,行不信者名必耗。这样,就将个体与家庭、社会、国家乃至更广大范围的人类社会系统性地联结了起来。
孔子还就君子的气质说: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而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,讲的则更是君子中的表率了。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,恶得不禁恶而劝爱?故天下兼相爱则治,相恶则乱。所以,孟子说:古之人,得志,泽加于民。
为机变之巧者,无所用耻焉。所以,他说: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,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
能够居住在邻里都是有道德之人的地方,该是多么美好啊,孟母择邻而居,所想到的也是这个道理吧。充满家国情怀 在传统的家国情怀基础上,还有很多关于社会理想和天下观的思想理念呈现出来。
这在《礼记·大学》中有着系统表述,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,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,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